精品伊人_无遮挡激情_我想看免费毛片_国产片久久

理財切忌“傲慢”與“偏見”

時間:2018-05-16 12:02 來源:網絡整理

  理財切忌“傲慢”與“偏見”

  不被表象蒙蔽

  在最近爆發的錢寶網、善林金融事件中,部分投資者表現出的盲目值得深思。有的投資者對所投資的產品一無所知,以為投資平臺贊助了國家隊、廣告做到了紐約、老板特別有錢,或是門店擴張迅速、銷售人員熱情、裝修豪華高大上,就會“大而不倒”,也就是平臺可靠的象征。

  殊不知,以上這些蒙蔽投資者的表象,并不能說明公司的盈利能力有多強,相反,只能說明公司的成本巨大。而且,在營銷、門店、銷售人員傭金、老板揮霍等方面花費的巨額資金,正是來源于投資者的本金!

  有不少人認為金融投資專業度高,作為普通投資者,根本不可能看出其中的“道道”,因此凡在出事之前,究竟是“騙局”還是“機遇”是很難分清的。此言差矣,金融產品,和其他任何產品一樣,都有一個相對公允的市場定價。在我們購買實物商品時,如果看到特別有吸引力但價格又明顯低于成本的產品時,也會猶豫再三,擔心自己購買到假冒偽劣產品,那么,購買金融產品時為何就那么沖動呢?

  實際上,金融產品也是由成本和收益兩方面構成,成本中,假設給投資人的利息或收益率為12%,給銷售人員的傭金2%,包裝店面的花銷1%,廣告費3%~4%,還有老板的私人揮霍1%,則理財資金至少要賺20%以上才能達到基本的收支平衡。這個收益率約等于股神“巴菲特”50年來的復合年化收益率。

  只要想到以上這些,恐怕就再也不會覺得投資平臺“高大上”的外表可以作為高收益的穩定保障了。

  理性對待風險

  風險管理,是金融的本質,為此,現代金融已經發展出了豐富的投資組合,以及復雜的衍生品等金融工具,目的就是為了在一定程度上規避風險。然而,與此同時,為何大批投資者卻連基本的風險意識都沒有?并且在風險條件下,作出明顯有損自身利益的決策呢?

  行為經濟學的相關研究表明,人們在對待風險事件之時,本身就自帶“不理性”態度。行為經濟學的“前景理論”中,有一個有趣的實驗。

  情況一:在(A)60%賺1000元、(B)穩賺500元的選項中,多數人選擇(B)。

  情況二:在(A)90%概率損失100元、10%概率回本,(B)什么也不做損失80元的選項中,多數人選(A)。

  如果從概率和預期收益率的角度進行理性的分析,以上兩個選擇可能都是“錯”的。首先,情況一其實是“大概率盈利”的情況,選A的預期收益是60%×1000=600元,而選B的收益為500元,顯然選A更理性。

  其次,情況二是“大概率損失”的情況,選A的可能損失是90%×100=90元,而選B的損失為80元,同理,B才是更理性的選擇。

  從以上分析可得出結論:面對大概率的盈利時,人們傾向于風險回避;而面對大概率的損失時,今天新聞,人們則傾向于風險追逐。這會產生怎樣的結果呢?最直觀的例子,假設投資者每次在賬面盈利達到10%的時候就將股票售出,而下跌時則均不售出,長期來看,投資者的平均收益是偏低的。

  在面對虧損的時候,賭性反而更強,是不理性的,而且往往會給投資者造成更大的損失。知道了這個結論以后,則我們有時候不妨利用“反向思維”——確定的損失沒有那么可怕,盈利時也不必急著“落袋為安”。最大的悲劇,莫過于為了不虧,反而更虧;為了賺錢,反而少賺!

  避免過度自信

  錢寶網出事后,有報道顯示,有位投資者說過這樣的話:“錢寶才幾年,我知道有一個龐氏騙局堅持了15年,還上市了。”且不論這句話中透露出的自私與冷漠(要知道,龐氏騙局之所以能夠“堅持”,前提就是不斷有新的受騙者的加入),僅從投資心理的角度來看,也是犯了大忌。

  有分析人士指出,陷入投資騙局的投資者中,今天新聞,有一部分人其實對“龐氏騙局”心知肚明,只是覺得“最后一個接棒人不會是自己”,就好比在一波牛市中,可能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會笑到最后。其實,這在投資心理中十分常見。

  有一個常見的心理現象,被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人類往往會有一種虛幻的優越感,總覺得自己比別人更好。如果大多數人覺得自己高于平均水平,無論是長相、學習成績、駕駛技術,還是投資智慧,顯然,都不可能符合客觀情況。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確實有不少心理學實驗表明,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高于平均水平。

  而且,心理學家鄧寧和克魯格還發現,能力越差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這是因為能力越差的人發現不了自己和別人的差距。而相反,高手卻會犯另一個錯誤——低估自己,因為他們認為別人都和自己一樣“厲害”,所以自己沒有什么特別的。或許,當我們對投資決策“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就不妨想一想以上兩個結論。

  不要迷信個案

[page]分頁標題[/page]

  “不管望向哪里,都能見到搖滾明星。他們出現在電視里,出現在畫報封面、音樂會節目單和網絡論壇上。到處都能聽到他們的歌曲,搖滾明星無處不在。他們成功了……但從來不見有哪位記者去關心那些失敗者,因此,人們往往看不到失敗者的墓地。”

  在羅爾夫多貝里所著的《清醒思考的藝術》中,開篇即向投資者指出了“幸存偏誤”——由于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敗,你會系統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對此,作者提出的解決辦法是:“盡可能常去逛逛曾經大有希望的項目、投資和事業的‘墓地’,這樣的散步,雖然傷感,但對你是有好處的。”

  在《投資中最簡單的事》一書中,作者邱國鷺也指出了這一現象,他認為,任何社會學規律都有反例,投資者應當更加關注規律,而非個例。比如,“沒有人能預知未來”是規律,“在萌芽階段發掘牛股”則是個案;“低估值價值股平均跑贏高估值成長股”是規律,“你買的那個100倍市盈率的成長股已經漲了5倍”則是個例……個案令人景仰,但往往難以復制,順著規律選股才能提高成功率。

  “不被精彩絕倫的牛股傾倒,不被紛繁復雜的個例迷惑,不抱僥幸心理,不賭小概率事件,堅持按規律投資,這是投資紀律的一種體現,也是投資成功的必要條件。”無論是股市投資,還是更宏觀的理財問題都是如此,好的理財方案都是科學而符合實際情況的資產配置,而非“買彩票”這樣的電視劇橋段,堅持做大概率會獲利的事情,不相信小概率暴富的故事,就能成為理財贏家。

編輯: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