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不曉得有多少車企沒睡好,卻不是因為今天車展媒體日的臺要連夜搭好。西安女車主維權事件,原本哥就以為是一場咱老百姓批發微博熱搜,斬獲無數價值觀稿子的吃瓜盛宴而已。想不到伊竟然一舉牽出了金融服務費的命題。
按照《汽車商業評論》的說法,至此,這一次維權官司,從一例精彩個案上升為一次對行業潛規則的揭露和挑戰了。女車主也從一位普通的維權人,升華成了維權斗士。到昨天晚上為止,相關稅務部門和銀保監會都公開表示了,將對金融服務費的問題進行調查。
這個瓜大了!
先來說說什么是金融服務費吧。
在買車的時候,很多4S店的銷售,報價時都會列出服務費這一項,但是通常不會解釋這筆費用是用來干嘛的,事實上也確實沒干嘛,似乎這就是買車的時候自然應該支付的一筆錢,就好像第一份保險通常都要在4S店里高價買一樣。
在存在主義哲學大行其道的90年代中后期到2000年代,這是相當容易被中國消費者接受的一種做法。然而如今,存在主義似乎主流程度弱化了。
金融服務費是類似服務費中的一種,特指如果你要享受店家利率或低或高但總體較低的貸款、分期等金融業務,根據貸款的額度,店家要收取的費用。事件中女車主說這筆費用沒有發票,只有收據。這不奇怪,這筆錢確實沒法開出明目相同的正常發票來。
相比于有些服務費而言,金融服務費雖然肯定不正規,但是僅從協商交易的角度,在服務費這個門類里面,還算是有些邏輯的。
一來,車企一般給到的金融服務,利率是比較誘人的,有些甚至給出零利息的誘惑,對于現在的消費者而言,分期消費特別是貴重商品,已經是比較普遍的需求了。面對利率看上去甚為劃算的車貸政策,通常不會不接受。甚至,部分消費者決定買車的時候,就計劃好了肯定要貸款。
以貸款30萬,收取一萬五左右的服務費,如果按照年化4%左右的利率貸出,不仔細計算的話,似乎也還是挺劃算的。
即便仔細計算,綜合利潤雖然已經高于國家對民間貸利率的限高令,但是相比于事實上民間貸的成本仍低,并且比銀行抵押貸款也方便許多,感覺上也是預支消費,而不是借債買車。既然肯定要貸款,那么面對這樣可以承受的一筆費用,一般消費者也就接受了。
車企對此行為并無毫不知情的可能,通常的做法也就是書面反對,便于事發甩鍋,畢竟這些巨頭型的企業經不住這么大的法律風險和輿論風險。但不強制禁止。理論上收取這筆費用是經銷商獨立行為,跟車企無關。在如此艱難的行情之下,車企對于經銷商似乎可以為之的創收行為,也沒法過于干預。
所以,金融服務費雖然令人生疑,略有不爽,但是相比于那些只撂下一句“買車這個費用總歸要收一點的”服務費而言,還是有一點被服務了的感覺的。畢竟,人家借錢給你了。
但是,這是一筆沒法放到臺面上來的灰色費用,這是確鑿無疑的。也不是所有4S 店都收這個錢,比如特斯拉就沒有這筆費用,而且一度還是無息貸款。是不是瞬間覺得人間有希望,口中不自覺哼起了“解放軍的天是明朗的天”?造車新勢力是不是一下子于水深火熱中找到了新的發展抓手?
維權女車主或許自己也沒有意識到,她這次一腳踢爆的,對于現在的4S店,乃至4S店經營模式而言,是多要命的一個瓜。
自從世紀之初,4S模式被被引入中國汽車銷售,現在已經是行業里最主要的銷售模式了。誕生于汽車消費饑渴的年代,最初4S店的利潤奇高,幾乎是一筆躺賺的投資,以至于各種背景的資本紛紛進入。
企業和店家之間也自然形成了一種,雖然是法人主體不同的合作伙伴關系,但是幾乎一切由廠商主導的經營關系。這種經營關系延續至今,在市場基本飽和,進入存量競爭階段,已經維持得非常吃力了。
暴利時代早已過去,現在哪家車企的經銷商能保持盈利狀態,車企在年終總結里面必然大書特書。按照我和很多車企的營銷負責人聊的結果,賣車不賺錢是肯定的了,從今年開始,原本維持利潤的維保這一塊利潤也將被慘酷的市場蠶食,而經銷商要賺錢,今后一是靠二手車,再就是靠金融了。
有人或許會問,店家如果覺得給消費者的利率太低了,不光不賺錢還會虧本,那為什么不名正言順的提高利率呢?要貸款買車的人還是會選擇貸款呀,選擇收取不合規的金融服務費算怎么回事兒。
這是因為,車企推出金融政策,核心目標是吸引消費者、加強競爭力的營銷手段。這么低的利率,本來經銷商并無利可圖。但是,收一筆不菲的金融服務費,假設,每家店每個月銷售100臺車,其中有30臺的用戶選擇了貸款,平均額度為20萬元,那么這家店的單月金融服務費收入在三十多萬元——這筆錢對于如今慘淡經營的4S店來說絕對算是黑玉斷續膏級別的神藥了。
如今,這件事情被一舉捅破。說實話,我設身處地的替有關部門和車企想想,都挺頭大的。且不說這筆錢被一刀砍掉之后,車企要如何平衡經銷商利益,讓他們繼續勒緊褲腰帶,為了存量競爭時代你死我活的KPI賣命了,現在設定一個時效期,勒令退還這筆錢,會讓很多店家過不了這個黃梅天了。
以一家年產銷50萬臺的高級品牌來計算,一家年銷售1000臺的店家,要退還2018年仍以30%計算的貸款車主的金融服務費,一家店恐怕就要掏出近500萬現金,整個企業的退還費用規模高達25億左右。在廠、商利潤倒掛如此嚴重的今天,車企面對這張法理上不屬于他的罰單,倒是掏啊,還是不掏啊?
再回頭來說,二手車這塊業務,4S店對車企的依賴性并不強,并且對現在涌現出來的網絡二手車平臺優勢也仍然明顯,但是車企要整合二手車業務,對店家的依賴更重。如果金融這塊,通過金融服務費為4S 店牟利的路子斷了,以純正部件銷售為核心的維保利潤又不保,那車企要維持現有的廠、商一邊倒的關系,籌碼只怕就不太夠了。
所以,往大里說,或許這位才華橫溢的維權女車主,不經意間倒是會逼迫車企按照現實的市場情況,來重新考慮廠、商模式的重構。當然,這說到底就意味著廠、商利益都重新分配。《汽車商業評論》用推動中國汽車流通變革來表述,也恰如其分。
從根本上來說,借用一句土話,中國汽車行業用二十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一百二十年還沒走完的路。從行業最初的暴利時代、規則缺位,到如今市場龐大、競爭慘烈,都在倏忽之間。
當年賣方時代趾高氣昂的經銷商老板,還沒來得及把店傳給兒子,就已經進入了頻繁揮淚大甩賣。在中國汽車私人化市場開啟的早期,比金融服務費更加惡劣的莫名收費、合同欺詐、殘車翻新當新車賣等等手段并不鮮見。即便如今,在汽車消費者投訴中,合同欺詐仍然占據了80%以上的比例,遠高于汽車質量投訴。
而金融服務費,同樣是不規范的初期市場以及賣方市場時代留下的牟利思維遺禍。這一次,被一次單一質量事件延伸踢爆,符合中國消費者權益演進的基本邏輯,與90年代名聲大噪的職業打假人王海對消費者權益的實際提升路徑基本一致。這是一件帶著些無奈的好事。
對于行業而言,在市場不景氣的當口,這種潛規則被揭穿,難免會有一次硬著陸般的陣痛,但長期而言,可以觸動車企對于營銷思路和營銷模式的重新審視與思考,提高對中國消費者的敬畏與尊重,降低對于不正當盈利的容忍。無論從服務升級,還是產品驚喜度升級的角度來說,優質車企都還有更多與消費者和經銷商合作伙伴共贏的空間。只不過矯枉過正、由奢入儉、創變經營這些漂亮的詞語,做起來總不免有點痛。
然而在行業變革的時期,總是經痛的企業更容易熬過寒冬。即便從事實上來說,以如今的傳播特性來看,就算車企能在法律上對金融服務費這樣的事情甩鍋,也無法在輿論上免受影響,一家店被爆,全品牌被動,這次這個事件級別,甚至會帶來全行業的信譽危機。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偌大一個行業,涉及到的產業鏈、資金量級如此龐大,一個真正能對行業起到正向引導、強制約束規范、立足行業長遠健康發展的行業協會,是車企提高自律的同時,所亟需建立的。但是這事兒,恐怕就不是一個引擎女俠能夠推動的了。
今天上海車展正式開幕,現在的行業協會正忙著呢。然君不見,往昔張手迎客的展臺,如今都快成了堅壁清野、閑人免入的禁地了。車企花個千八百萬,買來一塊眾矢之的,圖啥?